百年英烈 | “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

我们如果害怕,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黑暗终将过去,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罗亦农


微信图片_20210526100557.png


罗亦农,原名善扬。17岁时,罗亦农从乡村来到上海,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经陈独秀推荐,罗亦农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在学习期间,罗亦农通读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版本,并结识了一生中相处最好的一批朋友,有刘少奇、李启汉、任弼时等人。


微信图片_20210526100607.png


图片说明:1920年罗亦农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微信图片_20210526100610.png


图片说明:罗亦农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的合影


为了筹措赴苏俄留学的经费,1921年春节前夕,罗亦农回到家乡。当人们问及为何有家财不守,而要单身出走时,他的答复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他认为个人出路和整个社会的出路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社会无出路,个人出路也就无从谈起。春节过后,罗亦农返回上海,与刘少奇、任弼时等20多人踏上了赴俄学习的征程。众人到达莫斯科后,被安排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1年冬天,罗亦农加入共产党。

1925年,罗亦农奉命回国,被中央派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筹备工作。5月1日举行了联席会议,罗亦农歌颂工农联合,他的发言使得工农代表深受启发和鼓舞。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以陈延年、罗亦农、周恩来等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决定发动省港大罢工。



微信图片_20210526100613.png


图片说明:1927年3月,罗亦农在中共上海区委召开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第二次武装起义总结报告。


1927年2月18日,北伐军攻占杭州。15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第二次起义。22日,武装起义正式打响,但这次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时机选择不当而失败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特别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决策机关。罗亦农是特委成员,担负起准备和组织武装起义的任务。


微信图片_20210526100615.png


图片说明:中共上海区委召开的联席会议记录。


3月21日上午,罗亦农代表区委在紧急会议上发布了举行总同盟罢工和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命令。经过近两天一夜的激烈战斗,上海工人群众终于击败了直鲁联军,取得胜利。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4月11日晚,蒋介石发动了“四·—二”反革命政变。正如罗亦农所言“我们如果害怕,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地下工作仍在悄悄地进行,各种斗争并未因此停顿。大革命失败后,罗亦农出席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八七”会议,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等。

1928年4月15日上午,罗亦农来到英租界与同志接头,遭到投机分子的出卖,不幸被捕。4月21日上午,蒋介石电令淞沪警备司令部将罗亦农“就地处决”。当日黄昏,罗亦农从容步入刑场,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学我之所学,以慰我。”是他写给妻子的遗书,其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勉励在外同志继续奋斗!”是他在狱中留下的遗言,其壮志未酬,令人扼腕叹息。